协会章程
组织机构
协会荣誉
关于我们
专家名录
联系我们
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

2018年风电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华网|发布时间:2019-01-29|浏览次数:

我们总是用“不平凡”来形容过去的艰辛与奋进,2018年尤其如此。若是从年鉴中抽出风电的页码,总结来时的路,“稳中有进、成就显著”可以成为这一新兴产业的概括语。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技术不断实现突破、企业出海表现不俗,海上风电、分散式风电进一步拓宽了风电的利用空间,缓解弃风、生态和谐更为风电增添了新的色彩。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企业与全体风能人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稳健的政策体系保驾护航。

 

产业全面平稳发展

 

2018年,我国风电产业整体呈现平稳发展的势头。全年新增并网容量2100万千瓦,累计并网1.84亿千瓦。全年上网电量36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占全部发电量的5.2%,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居煤电、水电之后第三位。风电全年利用小时数为2095小时,同比增加147小时,为2011年以来最高值。全国风电开发建设也保持平稳有序。2018年,全国陆上风电新增核准规模约2140万千瓦,符合“十三五”规划预期。从“十二五”到“十三五”的十年间,风电年增长规模持续保持2000万千瓦左右。市场规模平稳发展是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忽高忽低是大忌,可以说,中国风电成绩的取得、技术的进步,最大的基础和推动力就是平稳的市场规模。此外,产业布局调整初见成效。从新投产装机分布情况看,2018年,中部南方和“三北”地区大致各占一半;在累计装机方面,华中、华东、华南所占比重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至28%。

 

技术研发稳中求进

 

当前,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速度不断提升,不仅具备大兆瓦级风电整机自主研发能力,而且形成了完整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制造企业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也大幅提升。一是新产品研发和迭代速度不断加快,2006年,新机型可以在5-6年内保持市场地位,而这一周期在近两年缩短至2-3年。仅2018年,我国风电整机企业就发布了20多款全新的机型。二是在大容量机组研发,长叶片、高塔架应用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引领全球风电发展。目前,国内已经推出了陆上3兆瓦系列机型和海上8兆瓦系列机型;国内制造的最长叶片达到84米;风轮直径则在过去十年增长了一倍以上,目前全球最大风轮直径为171米,由中国海装保持;国内最高轮毂高度超过了150米,更高的160米机组也即将进入市场。三是新技术应用不断涌现。以激光雷达为代表的新型传感技术在主流新机型研发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在减少阵风冲击的同时,优化机组发电效率;叶片涡流发生器、叶尖小翼等增强气动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发电性能;高塔架(柔塔和混塔)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机组在低风速地区的应用前景;集中监控、故障预测和寿命分析技术也使得风电整体管理变得更加智能高效。大量技术创新推动着我国风电发电成本稳步下降,在资源和开发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果不存在弃风限电,风电已经可以不需要补贴。预计到“十四五”初期,我国风电将全面实现平价上网,进而显著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最终促使风电加速成为主体能源。

 

海外出口稳定增长

 

随着自身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风电机组出口稳定增长。2018年,我国新增风电机组出口装机37.6万千瓦,累计出口容量达到358.1万千瓦,远销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35个国家和地区。以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为代表的一批企业脱颖而出,已经具备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其中,金风科技以27.4万千瓦的新增出口量居于第一位,并且以3兆瓦系列机型为主,能够有效降低项目建设成本,提高吊装效率,引领着国内外大型陆上风电机组市场的发展。不少开发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对外投资逐年提升。一条覆盖技术研发、开发建设、设备供应、检测认证、配套服务的国际业务链基本成型。

 

海上风电稳妥推进

 

在开发技术和产业链实力持续进步的推动下,再加上电价政策出台、开发建设和市场化竞争配置等管理机制的明确,我国海上风电加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一方面,开发建设节奏加快。2018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61万千瓦,累计达到363万千瓦;在建项目约1100万千瓦,产业发展总体平稳有序,预计可以实现到2020年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00万千瓦的规划目标。另一方面,装备制造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大功率风电机组已成为海上风电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发布的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功率达到8兆瓦,并将很快进入10兆瓦时代。运输吊装运维设备和船舶进一步专业化,提高了建设效率,降低了成本。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的意义重大,能够带动海洋工程的技术进步,将成为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分散式风电稳中突破

 

中东南部分散式风电开发显现出巨大的潜力,整体推进稳中突破。就地开发、就近利用的理念,为低风速风能资源地区探索出节本增效的好路子,分散式风电不负众望成为“下一个希望的田野”。2018年初,国内首个140米钢塔筒分散式风电项目在江阴投运——比邻热电厂,电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成为该项目最大的亮点,也突破了内陆城市周边地区不可开发风电的传统认知。然而,就目前而言,要真正开发好分散式风电,还必须破解审批流程复杂、电网接入要求不明确、融资难、征地更难等问题。为此,应该尽快落实《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发建设暂行管理办法》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加大简化管理流程力度;通过创新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优化电网接入流程;借鉴国外社区风电发展的经验,调动更多利益主体的积极性,让更多人分享风电红利。

 

弃风现象稳步缓解

 

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电网企业加大风电等新能源跨省区外送,电力替代、主动降低煤电发电量等增强风电就地消纳能力的措施,风电消纳情况持续好转,弃风现象稳步缓解。2018年,全国弃风电量277亿千瓦时,同比减少142亿千瓦时;弃风率7%,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实现弃风电量和弃风率的“双降”。尤其是内蒙古、吉林、甘肃、新疆四省区,弃风率同比显著下降。

上述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多方的共同推动。第一,得益于政策体系的与时俱进。《关于开展风电平价上网示范工作的通知》《关于减轻可再生能源领域企业负担有关事项的通知》通过梳理各类非技术成本并予以清理,为早日实现平价上网扫除障碍;《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发建设暂行管理办法》则有助于加速分散式风电的发展,推进电力系统变革进程;多方期待的配额制政策将使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动力由利益驱动转变责任推动,为可再生能源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是企业的努力创新。开发企业转变观念,调整开发建设与运维管理方式,推动各个环节朝着更加智能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并以全生命周期为视角不断降低度电成本。整机企业则以创新为抓手,以数字化技术为切入点,持续提高机组的发电效率和可靠性,提供定制化的设备产品和综合服务。第三,是全体风能人的艰苦奋斗。风电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势必面临诸多压力与障碍,而风能人怀揣着对绿色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一路披荆斩棘,实现了一次次的突破。

2019年已经悄然开启,让我们御风而行,抓住机遇,直面挑战,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风的力量,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奉献中国智慧和方案。(作者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Copyright © 2019-2020 北京市电力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主办:北京市电力行业协会   承办:北京市电力行业协会  维护:北京市电力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