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1-10 | 栏目:行业新闻 | 点击:次
首个燃煤耦合生物质气化示范项目、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福建福清兴化湾海上试验风场、光伏“领跑者”项目、首个大型商业化光热示范电站、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项目、“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巴西美丽山二期、中东首个清洁高效燃煤电站……
2018年,“中国造”电力装备成为这些重大工程的中流砥柱,我国电力装备企业依托重大工程项目,逐渐攻克和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不仅使我国电力装备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也让更多“中国制造”的电力装备走向全球。再一次彰显了我国装备制造实力。
依托重大项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煤电缓建”成为2018年的关键词。随着清洁能源的地位从补充能源上升为替代能源,电力装备企业也从传统装备制造向新能源装备制造转型。一边是老旧火电机组的升级改造,一边是寻求向清洁能源利用的转型,传统电力设备企业边走边“唱”。
2018年4月,哈电集团签订大唐长山热电厂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国家首台示范项目总承包合同,拉开了我国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的序幕。实际上,《关于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改试点项目建设的通知》在全国确定了84个技改项目试点,锅炉制造企业将目光转向煤电+生物质、煤电+污泥、煤电+垃圾、煤电+光热等“四个耦合”发电领域。
水电设备方面,单机容量为85万千瓦的乌东德水电站和单机容量为100万千瓦的白鹤滩水电站都已开始吊装。哈电集团和东方电气分别承接了白鹤滩水电站右岸和左岸各8台套水轮发电机组及其附属设备的研发和制造。目前我国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能力正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够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台竞技,某些关键技术性能甚至优于国外先进水平。
核电设备方面,2018年,三门1、2号,海阳1、2号等4台世界首批AP1000核电汽轮机组相继并网发电,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个成功应用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的国家;“CAP1400蒸汽发生器研制”课题通过验收,东方电气掌握了CAP1400蒸汽发生器的关键制造及设计技术;全球首台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通过验收,成为具有第四代核电特征的标志之作。
光伏和风电行业在平价上网的愿景中负重前行,技术创新,降本增效成为设备企业的唯一出路。2018年伊始,东方环晟国内首个高效叠瓦组件产品发布,组件转换率高达19.6%;晶澳太阳能和隆基乐叶不断刷新PERC组件光电转换效率,使其成为“领跑者”项目的首选;明阳智能、运达风电等整机商纷纷发布陆上风电单机容量4.0兆瓦机型;福建福清兴化湾海上试验风场的投运,意味着5兆瓦及以上海上风电机组批量化运行已是大势所趋……
在输配电领域,2018年底,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世界首个±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成功启动全压送电,这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输电工程。该工程增加输变电装备制造业产值285亿元,中国西电集团、南瑞集团、平高集团、许继集团、山东电工电气等企业为该工程提供高端换流变压器、换流阀、直流穿墙套管、复合绝缘子、直流分压器、互感器等国产化设备。
电力设备企业逐梦“一带一路”
2018年既是改革开放40周年,又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周年。五年来,“中国制造”的电力装备已经成为“金色名片”被输送到全世界各个角落。2013~2017年的五年间,我国电力设备直接出口总额62.84亿美元、技术直接出口总额22.48亿美元,境外工程带动电力设备出口总额177.68亿美元、带动技术出口总额51.22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紧密协同协作,以EPC总承包为重点,建立了全产业链和资金、技术、标准、管理全方位“走出去”的国际产能合作模式。如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全部采用中国技术和标准;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采用“华龙一号”技术;三峡集团所有绿地开发投资项目均使用中国技术规范,工程设计、建设、机电产品供应均为中国公司或中国制造。
2018年,我国火电、核电、水电、光伏、风电等发电设备和输配电装备在海外市场捷报频传,走出去寻求国际合作已经成为电力设备行业新常态。以“中国装备,装备全球”为口号,我国电力设备行业初步具备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实力,并且已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尽管在某些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的确还存在差距,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2018年4月,上海电气签订了迪拜水电局700兆瓦光热电站项目合同,该项目是世界上截至目前规模最大、投资金额最大、光热吸热塔高最高、技术最先进的光热电站;2018年9月,东方电气和上海电气组成联合体与埃及电力签署埃及汉纳维6台110万千瓦清洁煤燃烧项目总承包合同。该项目是当今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项目,也是中国企业首次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超临界清洁燃煤技术推向世界;哈电集团首个EPC+BOO项目———阿联酋迪拜哈斯彦4台60万千瓦清洁煤电站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该项目集中国投资、中国融资、中国总包、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于一身,是央企强强联合、团结一致、共同服务海外的典型案例,建成后将是中东首个清洁燃煤电站。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我国电力行业“走出去”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面临诸多风险。一是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大量国内企业纷纷涉足海外市场,并采用低价竞争手段,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二是信贷条件不具备比较优势,导致整体价格竞争力不强;三是设备、标准限制。国际市场项目大多对于性能参数要求较为严格,必须使用国际标准;四是中国企业的对外竞争力减弱与内部竞争加剧并存;五是海外市场开发和项目执行的安全风险剧增。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不仅取决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和外贸战略,同时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国家应结合“一带一路”上经济运行特点,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政策体系,比如加大“走出去”企业的管理协调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从而进一步激发“一带一路”上的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