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22 | 栏目:热门话题 | 点击:次
多年来,扶贫攻坚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去3年里,每年两会都会对扶贫攻坚做出工作部署: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2015年,减少1442万人;2016年,减少124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240万人。3年来,在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方面,我国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扶贫成效显著,创造了世界纪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
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脱贫攻坚任务,突出问题导向,明确目标要求,完善工作部署,扎实打赢全面脱贫的攻坚战,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迈入小康。现在,距离2020年越来越近,扶贫攻坚还有不到4年时间,4000多万贫困人口要全部实现脱贫,意味着每年要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剩下的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我国要实现全部脱贫摘帽就需要啃下这块最硬的“骨头”。
精准扶贫,电力要先行。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表示,要想打赢扶贫攻坚战,必须让基础设施先行“脱贫”。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业联合会主席磨长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扶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扶贫对象都位于很偏远的地方,输电线路很难建设,要让更多光伏入网,国家政策和规划需要先出来,才能将国有资本、民间资本一起调动起来。”
农网建设的改造和升级一直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实施阳光扶贫行动,已投资86.2亿元,完成2.2万个自然村新通及改造动力电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同时,国家电网公司投资2.7亿元,在湖北、青海定点扶贫的五县区建成7座共29.8兆瓦光伏扶贫电站,发电纯收益将全部用于当地扶贫工作。以青海玛多县定点扶贫光伏电站为例,在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到位后,每年可使当地1100余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3300元。
按照国家统一安排,“十三五”时期,国家电网公司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规划投资5222亿元,2016年、2017年重点推进“井井通电”、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村村通动力电”三大任务;继续实施“国网阳光扶贫行动”,投资32亿元建设国家“光伏扶贫”项目配套电网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村村通动力电工程、光伏扶贫项目接网工程和五个定点扶贫县(区)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工程,为贫困户脱贫提供坚强电力保障,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
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进,扶贫攻坚的难度会更加凸显,目标任务越往后,完成难度越大,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脱贫的目标从未改变。电力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必须先行,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电通,才能路通、水通、信息通,只要基础设施脱了“贫”,产业发展就能跟上,农民增收就能实现,处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人数最终才会变成“0”。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电网互联互通前景广阔
今年两会,“一带一路”成为引人注目的高频词,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被提到五次。其中,在介绍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时,李克强总理就指出:“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建设,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
全球化时代,地球正变得越来越小,各国要在世界经济共振中实现联动发展,互联互通将越来越有必要。尤其是当前世界经济面临新格局,全球发生新一轮产业转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将有助于推动双向投资,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工业升级,拓宽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领域。这不仅有利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望解决“脱实向虚”的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则是国际产能合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也是“一带一路”战略落地的基础和重要内涵。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提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关联,是事关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旨在促进世界各国各地区携手共进,走清洁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丽、繁荣、和谐。
从“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倡议”提出至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积极传播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促进跨专业、跨领域、跨国界的交流合作,凝聚起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强大力量。如今,它的成员遍布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全国两会经济界小组讨论时发言称:“‘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打通我国走向全球的通道。比如在能源领域,当前我们已经具备了长距离电力运输的能力,借助正在发展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西部用不完的电力,可以通过全球能源互联网输送到南亚地区,这也为全球清洁能源的互联互通打开了一条路。”
业界普遍认为,随着中国不断加大“一带一路”与企业“走出去”政策的力度,规模与空间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是对国内企业出海的一大利好。
记者了解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大多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或者即将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电力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人均电力消费水平不高,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电网企业具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率先突破的有利条件。
去产能打赢蓝天保卫战,电能替代大有可为
“霾”伏之下,谁都无法独善其身。
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了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关注。从2014年“雾霾”一词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到2015年、2016年越来越多的篇幅涉及环保和雾霾治理,再到今年提出“打好蓝天保卫战”,体现了政府对民生问题和百姓痛点的关切。同时,与环保相关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也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以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提高煤电行业效率,为清洁能源发展腾空间。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大量聚集,燃煤、燃油集中排放,是造成区域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必须加大力度去产能。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专门谈了去产能问题。他说:“中国整个电力装机2016年年底达到了15亿千瓦,虽然人均发电装机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是从目前发展水平上看,产能相对富余。”
去产能的目的是为了给清洁能源发展腾空间,电力行业责任重大。代表委员们认为,能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具有全过程、全方位的影响,我国的雾霾问题,是能源禀赋“先天不足”与发展方式“后天不调”这一对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治理雾霾需从调整能源结构着手。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长期研究环境变化的中科院院士丁仲礼认为,从源头减排,推进能源结构优化是治理雾霾的必由之路。
如何改变能源结构?电能替代和清洁替代是好办法。去年一年,国家电网公司交上了一张漂亮的答卷。截至2016年年底,国家电网共消纳清洁能源11893亿度;国家电网公司完成替代电量1030亿度,相当于减少燃煤5768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1亿吨。
根据代表委员的审议和讨论,国务院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修改,共修改充实78处,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板块,更是进行了13处修改。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经济社会发展逃不开环境保护这一大主题,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谁也不能越过环保这条红线。
未来,清洁化是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是电力发展的主线。让该去的去,该调的调,从能源结构这一侧入手,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